DETAIL 详细信息

五线谱的改革与一线谱(附:五线谱存在的问题)

信息来源:新方法音乐网 发布时间:2012/5/25



                                         
线的改革与一线谱     

                                                  (    介 )

现在全世界使用的五线谱,源于11世纪欧洲宗教歌曲的四线谱,被俗乐、器乐和多声音乐采用以后,随着乐器构造的逐步

完善和音乐的不断发展,原来的四线谱因不能满足音乐实践的需要,人们便用“按需补充、就势添加”的懒省事办法,在四线谱

上逐渐增加了许多“零部件”和新的功能,到18世纪初,才形成现在五线谱的面貌。


由于五线谱是一种“自然演变”的产物,它没有经过人们的统筹考虑和精心设计,有很多原始的、繁琐的甚至不合理东西,

自然也就延留了下来。五线谱突出的问题有三:一,不同谱表中的同名音位置不一、同一谱表中不同组的同名音没有相似的位置

特征,每种谱表的每线每间都是独立的音名,学习者除了死记硬背、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其二,谱表中没有相当于键盘乐器上循

环重复的5个黑键音的音位和音名,需要时,只有借用 C D E F G A B 中某些音的位置和名称才能实现,于是,学习者必须记熟

“升种调、降种调”共14个调号中每个调的升降音级,才能演奏不同调性的乐曲。其三,五线谱用同样的符头记在密集难分的线

上或线间来表示不同音高,看谱特别费眼。


 由于五线谱存在以上问题,它给人们的学习掌握和音乐实践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给音乐的普及、提高与发展造成了

很大困难。


这早已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1496年五线谱尚未“完善”时就有人对它的记谱形式和方法提出过质疑,500多年来,许多人

都在进行着改革的探索和研究,到目前,可知的方案已超过了500多项。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投身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改

革的气氛越来越浓,1985年,一个致力于线谱改革的国际性组织——“国际现代化音乐符号协会”(MNMA)在美国正式成立,标

志了以西方为主的线谱改革已进入空前阶段。


该协会已举行了五届国际会议,也评出了“优秀”方案,但由于许多改革者都摆脱不了五线谱形式和理论束缚,加之多

数人
又主张将键盘乐器每组中的57白改成66白的组合结构(因为5黑7白的键盘结构不好设计记谱法),结果,选出的方案

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很难用于音乐实践。



一线谱是“国际现代化音乐记谱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记谱学会理事”孔鹏宇先生依据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十二平均律和

现代钢琴的黑白键组合结构、历经近30年的艰苦探索和研究、独创出来的人类最简易实用的记谱方法, 其优点突出表现在:好

学、好用、易行。


1.好学  一线谱用6种共12个符号来表现乐音体系中循环重复的12个半音,将人们需要记忆掌握的量降到了最小程度,  

通人一节课就能基本掌握,两三天即可熟练识谱
(指音高的识谱——包括各调的各个音级的识谱)。


2.好用  由于一线谱音高符号(符头)具有显明的个体特征,视谱特别省眼,只要“瞟” 一眼,便知“李四”、“张 

三”。


3.易行  一线谱不用改革乐器键盘、不需改变演奏技法、不需扩大乐谱版面,这是人们乐意接受、便于推广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

 

      [大家知道,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美无缺地记录音乐,如:音高、音值、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

以及装饰音的奏法等。这些内容均不在本论述之列,这里论述的主要是按十二平均律划分半音的音乐中“音高”的记谱方法。
]

 

 

                                         线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在人类音乐史上,我们的前人曾先后发明、使用过许许多多记录音乐

的方法,如:我国的古琴谱、简字谱、工尺谱、……,西方国家的字母谱、纽姆谱、手法谱、四线谱等。可以说,每一种记谱法

在一定历史时期,都为人类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灭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音乐的发展,这些记谱法又都被后来更为优秀的

记谱法所取代、被无情地挤进了历史的博物馆。如今,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五线谱,虽然比历史上人类使用过的所有记谱法都具有

直观方便的优势,但由于其原始的形式与方法产生的年代久远,在后来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又基本固守和沿袭了原来的形式和方

法,因此,它固有的缺陷和弊端,已严重影响了音乐的普及与提高,正日益阻碍着音乐的进步与发展。


    不可否认,正是由于五线谱的作用,才造就了西方音乐史上大师的荟萃和灿烂,才促进了历史上西方音乐的进步与发展,才

有了那数不胜数、绚丽动人的旋律和乐章,才有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优秀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五线谱,先师

们即使有怎样的丰富乐思和美妙灵感,恐怕也难及时成篇、广泛使用、世代流传。


    然而,也正因为五线谱有了值得称颂的辉煌业绩和卓越贡献,才使人们模糊了对它的客观认识、淡化了它的固有缺陷,忽略

了它在音乐实践中的诸多弊端、忽视了它给音乐的普及、提高与发展造成的困难。
只不过广大音乐人都忙于自己的业务,没有去

认真研究这个问题罢了



    我们只要看看钢琴键盘或乐史资料,就不难发现:五线谱在为人类记写美好、铸造辉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麻

烦,让我们绕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冤枉圈”!



 

                         一、 通过钢琴键盘看五线谱浪费了人们多少时间

 



   
为什么要通过钢琴键盘来看五线谱呢?因为,被誉为西洋乐器之王的钢琴,其键盘的形式结构,不仅包含了乐音体系的所有

音高,而且直观显示着乐音体系的音列。音乐中使用的任何音高,都能在钢琴键盘上表现出来,且音位分明,音区直观。所以,

用钢琴键盘来对照最能说明问题。


    钢琴的琴键虽然多达88个,但由于它的黑、白键的排列很有规律,每组中黑、白键的形式结构完全一样,因此,人们只要熟

悉了一个音组中12个黑、白键的形式结构,其余音组不学自通,只是音区位置不同而已。要达到能熟练找出它的某些音高,对于

普通人来说,有个把小时的学习、一天的实践足矣。


    可是,要识别五线谱的音高就大不一样了,由于五线谱高、低音谱表的同名音位置不同,以致造成每线每间都是各自独立的

音名,再加上14个调号中的升降音级都不一样,要达到熟练识得五线谱高、低音谱表(
中音谱表钢琴不用,不叙)中14个调(

种调7个和降种调7
)的每个音高,据实践经验,一般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少说也需要一两年。显然,在音高的学习掌握上,五

线谱要比钢琴键盘起码多耗费人们几百倍的时间。——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啊!


    既然人们认为:五线谱上的音与钢琴键盘上的音是“吻合”的,五线谱是便于西洋器乐的,那么,在学习掌握上,二者的速

度就应该是一样的、或基本一样的。可相比之下竟如此悬殊,无疑,是五线谱浪费了人们的时间,而且是“好几百倍”的时间。


 

                                                     二、 从记谱的历史演变看五线谱存在的问题

 


                                1
五线谱形成的过程


 据乐史资料记载:西洋音乐记谱,曾历经了字谱法、纽姆谱,最后才发展成线谱记法。现在的音名C D E F G A B,就是历史

上字谱法使用的字母。纽姆谱是用点、横线、斜线、曲线等符号标记在文字上方,来帮助人们了解旋律进行高低概况的记谱方

法。


 线谱的最初运用,是在意大利南部的修院里。当时,修士们为了使所抄的歌词整齐美观,往往在抄写歌谱时先划上一条横

线。可偶然在这条线上标记一个固定音高,便给人一个音高的标准。十一世纪前出现了一条代表
F 音的线,接着,代表 C 音的

线也相继出现了。……最初的谱号只有
F C 两种,后来才有了 G 谱号。谱号就是从那些标记线的音名演变来的——作者




        公元十世纪时,法国人胡克巴尔神父开始用多于五条的横线上下排列,以表示音高,或将拉丁音名标于线端以确定线的音

高,然后将歌词按要唱的高低,分别填入线与线的间内。到了十一世纪,意大利人桂多·达赖左神父则将歌词移至线外,将纽姆

符号填入线上或间里作音符,由于线和间同作音位,所以线数减少,只需四条。至此,线谱的面貌已见雏形,人们称它为四线

谱。(
桂多的四线谱是为了记录素歌,由于素歌的情绪较为平缓,音域只有八度左右,所以用四线足够使用,视谱也较容易—

—作者注



 十二世纪时,随着俗乐、多声音乐的采用和音乐的发展,声乐器乐的音域扩大,人们只好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线,成了五线

谱。后来,到十六世纪,乐器构造日臻完善,音乐的使用音域愈来愈宽,继而又有了临时上、下加线。


 桂多时代,在音乐的理论和实践中,还只限于 B 音可以降低,降 B 用“ ”表示,原位 B用“ ”表示,其它音

都不许升降,否则就是伪乐。到了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威尼斯乐派则主张各音均可升降,凡是升音以“”表示,降音以“


”表示。这样,变化音的使用便越来越多,转调已成普遍现象。十七世纪末,由德意志音乐家魏克麦斯特倡导,十二平均律便被

定为西洋乐制的标准音律。十八世纪前半叶,巴赫为证明十二平均律的科学性,还专门写了两集钢琴练习曲,供大家使用。


时“变化音级”与基本音级已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变化音级”同样可作为调式的基本音级用于音乐作品。——作者注



 自从桂多用纽姆符号记作音符之后,音符的形状、颜色及时值,也经过多次变换,最后才形成现在的面貌。但有一点是共同

的,那就是音符只表示音的长短,不表示音的高低。(
桂多时代的音乐记谱属于调式记谱法,也叫无量记谱法,节奏是自由的,

谱中没有小节线和拍子记号。十三世纪谱中才出现了小节线和拍子记号,这时的记谱叫有量音乐记谱法。——作者注


 

                                                    2五线谱形成的原因


 前面已经说明,五线谱是在桂多四线谱的基础上随着音乐的发展“自然演变”的产物。对于五线谱来说,桂多的四线谱肯定

是功不可抹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桂多四线谱的形式结构也为后来记谱法的发展趋势画了个“框框”,后人很难突破这个

“框框”而另辟蹊经,再设计、使用一种新的记谱方法。当然,这绝不是桂多的失误,当时的桂多并不知道后来的音乐要发展成

什么样,也不可能知道后来音乐的使用音域竟达到
88个半音(如钢琴键盘的88个键),否则,他设计的记谱法可能就不是“一线

一间只记写一个音位、且没有黑键音位”的结构形式了。


 五线谱形成的另一个原因,主要是因为音乐使用音域和音数的增加缓慢制约了五线谱的发展趋势。从桂多的四线谱到使用五

条线记谱(
此时尚无临时加线),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再发展到有临时加线,竟用了四、五百年;从十一世纪初桂多的乐谱中

只有一个降
B,到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各音都可升降,用了五百多年;再发展到十七世纪末十二平均律的确立、“变化音级”与基

本音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又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相当缓慢的发展过程中,音域每拓宽一次,在人间就要经过好几代或十

几代,好几代的作品、乐谱有多少?十几代的习惯势力有多强?可想而知。当人们每一次面对小的发展时,保持原来的习惯和方

法,将新的内容顺势添上,这是很方便的,也是很自然的。假如音乐的使用音域从只有一个降
B的一个八度音,一下子猛增到各

音都可升降的
88个音,恐怕人们早就将线谱记法改成另一种结构形式了。


 五线谱形成的第三个原因,可能还与历史上西方人早期接受音乐教育有关,儿童接受音乐教育时还缺乏鉴赏事物的能力,等

几年过后,虽然有了鉴赏能力,可他们的识谱已经熟练,熟练就不会感到困难,没有困难谁还会另想新法呢?


                         3五线谱存在的问题


 由于五线谱是“自然演变”的产物,是后人在保留桂多四线谱形式结构的基础上、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按需补充、就势

添加”的一种记谱方法,而不是根据后来的音乐需要、经过人们的统筹考虑与合理设计、再经过实践检验、选定出的一种“形式

简易、结构合理、实用方便”的记谱方法,那么,它必定存在很多落后的成份和不合理因素。


 我们知道:事物是发展的,合理是相对的,先进是暂时的。当时合理、先进的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在新的

形势下变为不合理的、落后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桂多的四线记谱法较之胡克巴尔的以线记谱、以间填词的记谱法是一种创新、一次革命,他规整了记谱的形式,增大了线谱

的容量,用四线五间(
包括上下加间)来表现只有八个音左右的素歌,其形式简单、视谱方便,就当时的音乐情况来看,这种记

谱法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先进的。但后来,由于音乐的发展,音乐的使用音域逐步扩展到超过七个八度(
如钢琴键盘的音域),

人们仍以每线每间只代表一个音位、用增加线数(
包括上下加线加间)来扩充线谱的容量,虽然也记下了渐而增宽的音域,但从

记谱法是否科学的角度上讲,这无疑是一种较原始的办法。就像人类最初的记数一样:每增加一个,划个道儿,有几个、几十个

就划几个、几十个道儿,现在我们觉得这种方法是很笨拙的,可五线谱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何偿不是这样呢?


 这仅仅是一个繁琐问题,而五线记谱法及理论中最严重的是关于“变化音级”的问题。

 桂多的四线谱中只所以没有“变化音级”的位置,是因为当时的音乐理论中只有一个B音可以降低,在乐谱中用一个符号

”表示并没有多大麻烦,将“  ”叫做“变化音”也说得过去。但到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变化音”越来越多,每音

均可升降,直至十七世纪末十二平均律成为西洋乐制的标准音律后,已经确立了“变化音级”与基本音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变化音级”均可作为调式的基本音级运用。这时,
量变已成质变,如果再称它们为“变化音级”,且记谱、乐理中仍没有它

们独立的音位和音名,仍以升降
C D E F G A B各音的音名、音高来代替,这肯定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再则,在音乐体系中早已使用的是循环重复的十二个半音,钢琴键盘上这十二个半音也是循环重复、很有规律地排列着的,

而五线谱中却是另一番景况,它不但没有相当于循环重复的五个黑键音的音位,就连循环重复的
C D E F G A B这七个音的音位,

也是缺乏规律性的,不同谱表的同名音位置不一、同一谱表中不同组的同名音没有相似的位置特征,它们除了按序罗列外,无任

何规律可循。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五线谱不与其它记谱法比较,如果只从“一种完善的方法”应符合“科学性、合理性、简易性、实用

性、先进性(
‘先进性’免去——因不与其它记谱法比较)这几项标准上看,五线谱并非象很多人盲目认为的那样:“是一种非

常科学、优秀的记谱法”,应该说:它有很多方面都是不符合“完善方法”的标准的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历史悠久、用者

众多,就模糊对它的客观认识,不能因为它的业绩卓著、“势力”强大,就回避对它的合理评判。


 在实践中,五线谱的缺陷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由于五线谱中没有相当于循环重复的五个黑键音的音位和音名,于是,就有了乐理中的“变化音级、等音、等音程、等

和弦、等音调”——这诸多的繁琐;有了谱中的“升、降、重升、重降、还原”——这些临时变化的麻烦;有了的“从一个升号

7个升号、从一个降号到7个降号”共14个调——这些必须费心记忆的繁重负担。


 2 、由于五线谱不同谱表的同名音位置不一,同一谱表中不同组的同名音不具有相似的位置特征,以致各种谱表的每线每间

都是自己独立的音名,因此,要掌握高、中、低三种常用谱表的常用音位,必须熟记
70多个位置(包括常用的上下加线加间)上

的音名。实际上,这
70多个位置上的音名只是7个音名的循环重复。如果各种谱表的同名音位置一样、不同组的同名音具有相同

的形状或位置特征,人们只需记忆
7个形状或位置的音名就足够了。显然,五线谱中需要人们记忆掌握的70多个位置的音名中,

60多个都属于无谓的重复劳动。


 3 、由于五线记谱法是用每线、每间只表示一个音位来记录音高的,要记录乐曲就必须有与乐曲音域相一致的线、间音位,

因此,在乐谱中,除了基本谱表那黑糊糊的
5条线外,经常还会出现许多繁杂的临时加线。又由于五线记谱法的符头形状相同,

这样,让人始终在密密集集的线条中,去识别没有个体特征的众多符头各自所处的具体位置,视觉上是很吃力的,特别是同时

看由高、低音两种谱表构成的大谱表。这正是许多人看见五线谱就“头晕心烦”的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是五线谱难学、难记、难识别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学习、掌握和使用的重要负担。普通人不可能用大量的时间

去用心掌握它,以致很多人都望而却步或中途辍学。即使音乐专业人员能熟练使用五线谱的也非全部。无疑,给音乐的普及和人

们音乐素养的提高设置了一道高高的屏障,给音乐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很大困难。

 

                                                                                                                                            


                                                                                                                                            
20017月修改

                                                                                                                                      200111月定稿

 

    [ 分析五线谱的缺陷,目的是让人们明白,它与后来以至今天的音乐需要是不相适宜的,应该改革。但是,我们决不是抱一

概否定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还应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五线谱中,旋律的起伏、和声的疏密,节奏的紧缓、

情绪的抑扬,全赫然纸上,给人呈现出一幅幅形象可见的音乐示图。这都是它的优点
,在改革中,我们应继承下来。]